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三日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环境
第二章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要求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架构
一、“三湾”引领
二、“两带”支撑
三、“十区”承载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五、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和有效利用外资
六、落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七、实施品牌带动与质量振兴
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五章发展重点
一、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三、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
四、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六章环境保护
一、开展绿色低碳生产
二、施行节能减排专项
三、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四、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强化土地保障
三、强化资金保障
四、强化人才保障
五、强化服务保障
六、强化运行保障
附件1:“十二五”重点培育十四条产业链
附件2: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项目表
前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产业兴起的新形势,未来5-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对于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立足福建实际,依据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先行先试、突出集约提升、突出跨越发展,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主要区域,着力打造若干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区,构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本规划是福建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是今后指导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与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目标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福建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624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2%,增速比“十五”提高2.4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省GDP增速高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达27.7%,占全省GDP比重达43.5%(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从业人员383万人,比2005年增长35.1%;实现税收68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8.4%。工业累计投资99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9.95点,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工业主导产业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临港重化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2010年轻重工业比重达48.8:51.2,产业协调发展并向适度重化工业提升;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4%,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45%,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区载体作用明显增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5.5%,获国家授牌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个。到2010年全省初步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福厦光电、泉港石化、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鞋业、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超500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4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9个。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5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亿元,开发新产品4万多项(其中省级新产品339项),企业专利申请数4000多个。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年均增长21%;拥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居全国第5位。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组织实施工业重点节能项目1023项,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08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5.5%,连续五年完成国家下达节能任务;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44%、1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淘汰水泥、炼铁、炼钢、铁合金、铅锌、造纸、皮革、印染、化纤、酒精、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
但也必须看到,福建省制造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充分、工业总量与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定位,赋予海西区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各部委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举措,央属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在我省投资兴业,既为我省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我省突出对台经贸合作,深化两岸产业对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全省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处在全国先进行列;我省港口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随着出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疏港公路建设的加快,拓宽了港口陆向腹地,为发展临港先进重化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此同时,全省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等挑战,必须把握工业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勇于先行先试,推动工业发展向先进制造转型、向集约经济转型、向创新驱动转型、向“两化”融合转型、向绿色低碳转型、向多元市场转型,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第二章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二、基本要求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福建“制造与创造”双重优势,基本要求是:
——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协调。以跨越发展求先行,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科学发展求升级,推动发展方式从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向提高产品质量、效益转变,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制造业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变。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协调。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强宏观政策引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协调。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者,促进企业并购重组,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和行业领军企业。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协调。跟踪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特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向绿色高端制造转型;推广先进节能降耗减排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区域发展与全局统筹相协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集中有限资源,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跨越;发挥内陆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山海协作,推动产业转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规模效益。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1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以上。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基地)10个、产值500-1000亿的产业集群16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0家以上。
(三)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开发新产品8万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达500项),企业专利申请数达9000个,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家行业领军企业。
(四)绿色制造。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5立方米/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安全、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
到2020年,力争融入国际现代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世界级品牌,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三章空间架构
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空间发展模式,综合全省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公共配套等发展条件,强化产业分工、统筹发展布局,努力构筑“三湾引领、两带支撑、十区承载”的“3210”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空间架构,加快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产业、城镇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三湾”引领
以闽江口、湄洲湾(南、北岸)和厦门湾区域为重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发挥港口通道作用,深化闽台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央属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优化临港产业分工,加速临港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打造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引领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二、“两带”支撑
依托“三湾”产业集聚区,以海西综合交通网络为发展轴,打造“沿海产业密集带”和“沿路产业聚集带”,形成支撑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发展带。
(一)沿海产业密集带。以沿海交通干道为主轴,连接贯穿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一线率先发展,突出地域产业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差别定位与合理布局,重点围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深化闽台产业对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带。
(二)沿路产业聚集带。结合港口--腹地延伸发展态势,依托交通干线,在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同时,强化福州-宁德-南平、泉州-莆田-三明、厦门-漳州-龙岩的轴带辐射,加强配套分工协作,发挥山海联动的梯度效应,着力推进内陆纵深及周边区域发展,形成贯穿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的沿路产业聚集带,依托生态、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轻工食品、林产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提升南三龙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
三、“十区”承载
依托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台商投资区等产业集中区,以沿海综合交通网络为主轴,突出点线结合,强化梯度集聚,形成轴带相间、区块集聚、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和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重点区域产业集聚,突出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发展重点和发展特色,形成支撑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环三都澳。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溪南、赛江、漳湾三大临港工业片区,拓展沙埕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引导机械、船舶、石化、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海西宁德工业区建设和千万吨级大型钢铁项目的前期工作,打造海峡西岸富有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二)闽江口。依托福州港口枢纽和交通通道,重点建设罗源湾、长乐滨海和江阴临港产业集中区,以及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提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冶金化工等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罗源湾金属及深加工、长乐纺织化纤和福州光电显示等千亿元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福州台商投资区、罗源湾不锈钢产业园、青口汽车城、融侨电子产业园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开展两岸产业合作,鼓励高端产业向平潭延伸拓展,重点发展光电、通讯设备制造、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医疗器械、船舶(游艇)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提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区。
(四)湄洲湾。依托湄洲湾港口枢纽和交通通道,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林产加工业,形成海峡西岸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集聚区。湄洲湾南岸:重点推进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建设,打造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泉州船厂修造船项目前期工作和斗尾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湄洲湾北岸:重点推进LNG产业园、石门澳(国投)产业园、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东吴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形成新兴的临港产业核心区。
(五)泉州湾。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统筹环泉州湾产业集中区布局,巩固提升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成长型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纺织服装和体育用品等千亿元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装备制造产业园、休闲食品产业园和建陶及水暖器材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形成两岸产业对接示范区、产业转型提升引领区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六)厦门湾。以厦门特区为龙头,依托厦门港口枢纽和交通通道,统筹环厦门湾临港工业集中区布局分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总部经济区和先进制造业密集区。厦门湾北岸:加快厦门台商投资区扩区和岛内外一体化进程,突出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闽台产业对接集中区,打造光电产业、计算机及通信等千亿元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园等建设。厦门湾南岸:重点推进龙海经济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等建设,打造千亿元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和闽台合作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
(七)古雷-南太武新区。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东山湾临港产业集中和南太武新区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台港澳地区产业对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港口物流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
(八)武夷新区。充分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加快闽浙赣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引导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机械装备等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建设海峡西岸新兴产业基地。
(九)三明生态工贸区。结合三明市区和沙县同城化及与永安一体化进程,统筹产业园区布局分工,强化与台湾林业深度对接,重点发展冶金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林产加工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和永安汽车城建设,形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区域。
(十)龙岩产业集中区。发挥闽粤赣边界交通枢纽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分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龙岩工程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上杭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园和长汀稀土产业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把大企业大集群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主力军。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推动民营经济成为构筑工业经济内生增长的基础动力,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突出项目带动。推动石化、钢铁、纸浆、大型装备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实施我省重点企业与央属企业高位嫁接,深化闽台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央属、台资、民营和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推出一批投资大、竞争力强、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吸引国际国内战略投资者。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产业链延伸、企业集聚为重点,集中生产要素,健全龙头企业发展机制,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发行债券、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企业快速扩张。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带动行业整体素质上水平。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和基地资源配置、服务平台、产业链条、市场网络,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重点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原材料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大发展规模,突出抓好石化、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铝加工、不锈钢、稀土、铜、纺织服装等14条产业链,梳理制定产业链招商目录,着力打造福州光电显示、福州金属深加工、长乐纺织、湄洲湾石化、泉州体育用品、泉州纺织服装、厦门计算及通信、厦门光电、漳州金属深加工、漳州古雷石化等10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基地)和16个500-10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形成海峡西岸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专栏2:重点培育的百亿大企业(大集团) 省属(8家):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石油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轻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福建)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福州市(17家):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海西钢铁集团、华映企业(含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华映视讯有限公司等)、福建华冠光电有限公司、福建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福建经纬集团、福州蓝星化工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继集团福州天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飞毛腿集团、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集团 厦门市(13家):戴尔企业(含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戴尔(厦门)有限公司等)、友达企业(含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景致光电有限公司等)、翔鹭集团、正新企业(含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厦门正新实业有限公司等)、ABB企业(含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厦门ABB华电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厦门ABB电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等)、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乐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漳州市(8家):漳州福欣不锈钢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凯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省联盛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 泉州市(14家):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恒安集团、达利集团、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百宏集团、安踏集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三六一度集团、优兰发集团、石狮佳龙、七匹狼集团、南益集团、匹克集团 三明市(3家):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福建三钢小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瑞奥麦特轻金属有限公司 莆田市(1家):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南平市(2家):福建省圣农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龙岩市(3家):龙岩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宁德市(2家):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支撑体系显著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的要求,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应用促发展,以市场带产业,加强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和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加值达到2500元以上。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强前沿技术攻关,攻克一批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构筑国家级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孵化一批高新企业、新兴企业。加大新兴产业投入。增设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面向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完善新兴产业链条,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领域)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1、计算机及网络:计算机设备、POS机、高性能路由器、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软交换设备、无线宽带接入设备和配套产品;手机-电脑一体化产品;适应云计算的云外设;面向三网融合应用的新型数字产品;面向IPv6通信终端、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 2、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直放站及系统设备、微波通信射频组件;宽带无线接入配套产品;数字对讲机及系列对讲终端设备;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应用产品;涵盖功能模块、无源器件、线性功放、高频头、天线、电源、软件及测试分析仪器。 3、新型显示:液晶面板、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驱动IC等液晶面板、液晶显示模组和整机;各种主动式OLED显示器件、LED背光源等配套材料和产品。 4、LED和太阳能光伏:高功率外延片和芯片;高性能LED驱动电源器件、规模化铸锭切片;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装置;LED与太阳能光伏集成应用产品。 5、物联网关键设备:智能识读机、智能卡、传感器、核心芯片、电子标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智能型视频监视、通信模组、智能终端、物联网网关、组网设备、物联网中间件、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数据库、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物联网的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 二、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6、生物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新型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制造。 7、医疗器械:多参数心电监控仪、新型计划生育器具、助听器、新型口腔诊断系统、眼科断层扫描仪等。 三、新材料: 8、光电材料:闪烁晶体、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蓝、绿光晶体组件和新型人工晶体;激光器整机系统;太阳能多晶硅;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新型平板显示用偏光片、彩色滤光片、背光材料、ITO导电玻璃与电极材料、介质材料、荧光材料和OLED发光材料。 9、改性高分子材料:建筑与交通防火涂层材料、工业阻燃涂层材料、聚氨醇等鞋材用粘胶剂、服装皮革涂层材料;汽车、船舶用抗冲耐刮、耐腐蚀等功能性涂层材料;PVC无铅化管材;高性能复合聚脂纤维材料;工程塑料。 10、化工轻纺新材料:新型差别化纤维或功能化纤维;新型功能性纺织面料;竹纤维、竹炭纤维等。 11、新型建筑材料:高强度、多功能环保抗污、抗菌建陶;轻质、大规格、超薄瓷砖;高性能减水剂和新型减缩剂、膨胀剂、钢筋阻锈剂;轻质、高强、保温、隔音、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 12、稀土材料:稀土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荧光粉、稀土功能助剂等。 13、新型催化材料:煤化工、化肥催化、环保催化材料;室内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催化材料及相关设备。 四、新能源: 14、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 15、新能源装备: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LED一体化、空气集热器及太阳灶等产品;风电设备配套产品。 16、新型环保电池:锂离子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新一代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 五、节能环保: 17、节能设备:低温低压余热发电设备;液晶显示背光源、隧道灯、路灯、汽车用灯等LED照明产品;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主被动式太阳房、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烤房、太阳能灭虫器等;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和普通照明用产品;各种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18、环保设备:脱硫、脱销和电除尘控制系统设备;有机废气吸附回收、催化燃烧设备;臭气治理、饮食油烟治理;紫外C消毒、废水膜治理回用、油水分离器、废水治理一体化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电子与家电垃圾处理与回收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设备、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 六、高端装备制造: 19、智能装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精密工模具、自动化成套装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高速精密复合数控机床、盾构机、大型精密特种铸锻件、高中压液压件、精密高速轴承、航空用低速关节轴承、齿轮等装备制造。 20、电机及输配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动机、特种专用电机、智能型汽柴油发电机组、兆瓦级发电机组、中频数码发电机、发电机控制器;智能型、超高压开关柜及节能低耗变压器;高电压等级电缆、通信电缆、光纤光缆,汽车用薄绝缘低压电缆、高性能漆包线。 21、轨道交通装备:地铁车厢、轻轨车厢、有轨电车等轨道装备;轨道交通暖通、给水、排水、消防设备、变配电、动力照明、闭路电视、综合监控等系统配套设备。 七、海洋高新产业: 22、海洋工程装备:海工辅助船、海洋平台供应船、大马力多用途海洋工作船、海洋油气勘探船、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平台、铺管船、海上储油生产船(FPSO)及海上风电设备。 2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糖工程、蛋白工程、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微生物与海藻利用等。 24、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利用设施、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及深度利用等。 |
三、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统筹、集聚资源、重点突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建设,完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实施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提升专项和企业技术提升辅导工作,促进重点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服务企业自身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抓手,引导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设、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企业开发和掌握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学研联盟。依托“6·18”平台,以服务项目开发的产学研平台和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联合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围绕重大产品和技术开发,组建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专项攻关,形成创新突破的有效力量。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依托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政策措施配套,落实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投入。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艺优化、装备更新、两化融合、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传统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制定发布技术改造投资指南,编制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年度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技术装备投资占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投资占技术装备投资比重。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特别是“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管理及产能预警,有效抑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专栏4:重点培育的50家行业领军企业 福州9家: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长乐市华源纺织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 厦门13家: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厦门通士达有限公司、厦门涌泉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 泉州11家:福建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九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福建优兰发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泉州钧石能源有限公司 三明2家:福建省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莆田4家: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华丰鞋业有限公司 南平2家: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龙岩4家: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龙岩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宁德2家: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福建安波电机集团有限公司 漳州3家: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 |
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紧扣工业化发展需求,面向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和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智能制造从分散、局部应用向融合、集成、系统应用转变,突出抓好管理与决策层、物流与供应链层、生产过程控制层、工业设计层和产品层“两化”深度融合与创新。创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加快信息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迅速提高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创新中的应用,推广跨组织、跨地域的工业协同设计,提升产品研发水平。加快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产品和技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整合与集成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建设,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及工程分析软件、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覆盖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全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生产过程与核心业务的管理水平。构建“两化融合”公共平台。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传统产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咨询等服务。开展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应用,拓宽“两化融合”服务领域。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70%以上。
五、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和有效利用外资
把闽台产业深度对接作为增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拓宽闽台产业对接领域。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对接,重点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生物及新医药、精密仪器、节能环保、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深化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对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提升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素质。加强闽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力争在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对接项目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推进闽台对接基地建设。加快闽台先进制造业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产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立泉州、漳州等地台商投资区,促进台商投资区、各类开发区整合;加快建设闽台产业对接专业园区,着力推动古雷台湾石化园区、福州青口汽车城、南靖精密机械园、福安东元电机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扶持捷联电子、华映光电、友达光电、翔鹭集团、正新轮胎、宸鸿科技、乐捷显示、腾龙芳烃、福欣不锈钢、灿坤实业等1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台资企业。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吸引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多种方式与国际大企业战略合作,支持有条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增资扩产等,不断创新利用外资的新途径。
专栏5:闽台产业合作总体空间布局——“五区十园” 1、“五区”: (1)平潭综合实验区,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型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2)福州台商投资区,平板显示、金属深加工、高端装备等产业 (3)厦门台商投资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4)泉州台商投资区,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5)漳州台商投资区,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 2、“十园”: (1)古雷台湾石化园区,炼化一体化龙头、石化中下游产业 (2)福州青口汽车园区,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等产业 (3)福清洪宽工业园区,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4)晋江机械制造园区,产业装备制造和高端模具等产业 (5)南靖精密机械园区,数控机床等高精密机械 (6)福安东园电机园区,电机电器产业 (7)莆田高新技术园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与轻工等产业 (8)龙岩机械产业园区,工程及运输机械和环保机械等产业 (9)三明产业合作园区,生物制药、高端装备、林产工业等产业 (10)武夷新区特色园区,资源深加工产业和以生物为主的新兴产业 |
六、落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把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作为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总体要求,研究建立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节约降耗。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严格能效、物耗等准入门槛,完善工业产品节能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以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深化资源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技术,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积极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组织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建设一批再制造示范基地,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要求,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约束,引导企业调整与退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低端生产环节,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七、实施品牌带动与质量振兴
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结合行业特点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对标和达标活动。实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承诺活动”,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创建企业诚信文化,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信誉水平。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增强名牌培育能力。着力抓好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名牌创建工作,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品牌授权、并购品牌企业等手段创建新品牌,力争打造中国驰名商标200件以上。加强名牌产品推介。引导企业推进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品牌经营,做大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产品;鼓励企业通过持续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组建品牌营销公司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全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行列,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相关企业生产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扩张力,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共同培育区域产品品牌。
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工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纽带。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坚持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重点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服务创新,鼓励发展生产服务新业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服务水平,强化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撑。着力“两业”有机融合与互动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加强集群或园区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向产业链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领域拓展,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金融中心、商务中心、展贸中心、研发设计基地、综合物流基地、电子交易基地、企业孵化基地等专业市场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入驻,引导高端服务业人才集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向产业渗透,建立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实施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着力扶持商务流程外包、研发设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后台服务外包,承接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财务管理等服务外包业,构筑立足我省、辐射全国、影响国际的服务外包基地。到2015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25%,占服务业60%以上,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第五章发展重点
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持续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专栏6:“十二五”福建省工业重点行业发展预期目标 | |||||||
产业 | 2010年 | 2015年 | 年产量 | ||||
产值 | 增加值 | 产值 | 增幅% | 增加值 | 增幅% | ||
一、原材料工业 | 5200 | 1300 | 11000 | 15 | 2700 | 16 | |
其中: 1、石化产业 | 1646 | 390 | 3500 | 16 | 830 | 16 | 炼油3800万吨,乙烯260万吨 |
2、冶金工业 | 1500 | 430 | 3600 | 18 | 980 | 18 | 钢材2800万吨;铜20万吨、铜材25万吨;铝15万吨、铝型材50万吨、铝板带100万吨;黄金30吨;稀土磁性材料4000吨、荧光粉2000吨、贮金合金5000吨 |
3、建材工业 | 1650 | 480 | 3100 | 14 | 890 | 14 | 水泥7400万吨,平板玻璃5000万重量箱,建陶23亿平方米,石板材2.2亿平方米 |
二、装备制造业 | 3761 | 1038 | 10000 | 22 | 2800 | 22 | |
其中: 1、汽车制造业 | 758 | 151 | 2000 | 21 | 400 | 22 | 东南轿车39万辆,戴姆勒汽车6万辆,金龙客车10万辆,重汽重中卡20万辆,新龙马20万辆,新福达5万辆,西虎货车5万辆 |
2、船舶修造业 | 191 | 57 | 1000 | 33 | 300 | 39 | 1200万载重吨 |
3、工程机械业 | 221 | 60 | 800 | 30 | 220 | 29 | 装载机10万台,挖掘机4万台 |
4、电工电器 | 934 | 259 | 2300 | 20 | 640 | 20 | 电力电缆25万千米,交流电动机1500万千瓦,变压器2000万千伏安,高压开关板6万面 |
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 2800 | 700 | 6300 | 18 | 1800 | 21 | 彩电3000万台,平板显示器3500万台,数字对讲机1500万台 |
四、消费品工业 | 9584 | 2923 | 18500 | 14 | 5950 | 15 | |
其中: 1、纺织服装产业 | 2655 | 774 | 5000 | 14 | 1700 | 16 | 非织造布25万吨,服装50亿件,化纤350万吨,棉纱280万吨,布50亿米 |
2、制鞋产业 | 1737 | 469 | 3100 | 12 | 870 | 12 | 鞋类总产量40亿双,其中运动鞋35亿双 |
3、食品工业 | 2190 | 551 | 5000 | 18 | 1300 | 18 | 罐头400万吨,饮料690万吨,精制茶16万吨 |
4、造纸及纸制品业 | 520 | 150 | 800 | 9 | 230 | 9 | 造纸600万吨 |
5、塑料制品加工业 | 780 | 219 | 1200 | 9 | 340 | 9 | 塑料薄膜65万吨,其他塑料制品190万吨 |
合计 | 21345 | 5961 | 45800 | 13250 | |||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 | 4000 | 1000 | 10000 | 20 | 2500 | 20 |
一、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和重化工业基础优势,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合理控制总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推进石化、冶金和建材工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材料产业,促进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
(一)石油及化学工业
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多联产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重点建设沿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和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及其加工、新型化工材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等石化中下游产品,形成以石油加工、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以及橡胶制品等四个在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中有一定影响的行业。加快推进沿海湄洲湾石化工业基地、漳州古雷石化工业基地、海西宁德工业区石化产业园、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等四大基地(园区)建设。湄洲湾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南岸的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及北岸的仙游枫亭化工新材料园区。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福建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以炼油为龙头,开拓乙烯、丙烯来源,为石化中、下游发展提供原料;建设以东北岸为主的石化下游配套区,促进石化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内石化产业发展规模和集聚能力。重点推进福建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及配套工程(炼油能力增加200万吨/年,乙烯能力扩产30万吨/年,形成1400万吨/年炼油、110万吨/年乙烯);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设并投产;启动联合石化新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20万吨/年已内酰胺项目和中化泉州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和70万吨/年PX项目,力争形成38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210万吨/年乙烯的生产能力。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规划目标为两套千万吨级炼油加工、一套百万吨级芳烃联合装置和两套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并利用上游项目提供的三烯、三苯等有机化工原料,向下延伸石化产业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化装置,生产有机化工原料、三大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石化下游深加工产品。近期重点推进基地内石化工业启动区建设,外购石脑油、减压蜡油为原料建设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的芳烃联合装置以及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建成国家级千亿石化产业基地。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加快推进市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着力推进中国化工集团1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CPP)项目(形成50万吨/年乙烯、50万吨/年丙烯能力),利用CPP项目所提供的烯烃资源建设丁/辛醇、丙烯酸及丙烯酸酯、苯酚/丙酮、己内酰胺、醋酸乙烯等化工装置,加快东南电化与耀隆化工搬迁项目,共建部分公用工程、互供物料、建设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化工装置,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融合发展的化工新材料基地。海西宁德工业区石化产业园。依托宁德市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以临港加工和仓储物流为特征的化工产业。重点推动中海油集团1000万方储油中转项目和300万吨LNG接收站项目,力争建设千万吨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延伸拓展石化产业链。
加快传统化工产业改造,推动具有资源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煤化工行业推广新型合成催化技术,采用煤气化和精炼、转化技术设备,加强化肥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盐化工引导企业进入专业园区集中发展。南平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以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为主。重点发展硅酸钠、白炭黑、炭黑等塑料、橡胶加工助剂及活性炭等林产化工专用化学品;氟精深加工制品;饲料添加剂、染料、医药中间体等特色产品。三明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以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永安智胜化工为龙头,重点发展以尿素、碳铵或普钙为基础的复合肥、专用肥、高效低毒农药、化学原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和精细林产化工制品等。
(二)冶金工业
钢铁行业通过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挥港口资源优势,推进建设沿海现代钢铁项目,拓展钢铁工业发展的空间。有色金属注重精深加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市场短缺产品和战略性产业的新材料。
钢铁工业:发挥我省现有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特殊用钢、冷轧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宽厚板、冷轧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产品,加快推进宝钢德盛400万吨不锈钢基地建设,宁德大型钢铁项目以及漳州福欣不锈钢冷热板卷项目建设;铜加工业:推进上杭紫金20万吨铜冶炼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工业用铜材、变压器用铜带、铜箔、铜管等高精度铜板带材,加快铜产业链发展;铝加工业:以中铝瑞闽、南铝、厦顺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推进瑞闽铝板带深加工、南平铝镁合金及交通运输用铝型材等项目建设,促进铝板、带、箔等高端产品和工业型材发展,促进福州、厦门、南平等铝加工产业链发展;钨业:以厦钨为龙头,发挥国家钨材料技术中心优势,重点发展硬质合金、钨钼丝等新产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三)建材产业
水泥工业:按照“等量淘汰”的原则,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达90%,加快实施水泥粉磨节电改造,鼓励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生产线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依托福建水泥、龙麟水泥等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和水泥深加工产品。玻璃工业:以福耀、旗滨、台玻、厦门明达等重点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光伏、汽车等特种玻璃和节能、安全的玻璃深加工产品,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安全玻璃和光伏玻璃产业基地;石材工业:开发石材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石制品,支持石材产业链向荒料开采、石粉综合利用、工程设计、安装等上下游延伸,提升闽南石材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建陶工业:支持开发高强、多功能、配套化的环保、抗污、抗菌的建陶新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研究开发自洁、抗菌、环保等功能的釉料,推进智能化技术、薄形化陶瓷产品技术开发,提升晋江-南安建陶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墙体材料:扶持发展轻质、节能、利废的新型环保墙体建材,重点发展非粘土类空心制品、混凝土砌块、高档青水砖、彩色饰面砖和各种轻质板材、复合板材,鼓励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等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水暖器材:着力研发节能节水的高档水暖洁具产品,支持南安九牧集团、南安中宇、厦门鹭达等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壮大规模,提升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持续保持全国行业领先地位。
(四)新材料产业
重点推动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新型催化材料等产业发展。改性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高分子涂层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重点发展建筑与交通防火涂层材料、工业阻燃涂层材料、聚氨醇等鞋材用粘胶剂、服装皮革涂层材料、汽车船舶用抗冲耐刮耐腐蚀等功能性涂层材料;PVC无铅化管材、新型工程塑料等。稀土材料重点发展稀土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荧光粉、稀土功能助剂等。以厦钨、长汀金龙稀土为龙头,加快长汀稀土产业园建设,推广稀土开采新工艺,推进集中分离和深加工,促进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形成“开采、分离、冶炼、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推进长汀金龙稀土荧光粉、高性能钕铁錋永磁体、节能灯具、永磁电机等项目建设。新型催化材料重点推进煤化工、化肥催化、环保催化等材料的发展,大力推动室内空气净化、水体净化、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催化材料和相关设备的生产。推动明溪含氟新材料系列产品开发,建设三明海斯福化工含氟新材料项目。
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轨道交通和节能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发展。
(一)汽车工业
依托“三菱”和“奔驰”、中国重汽等知名品牌,引入国际、国内大型战略投资者,深化闽台汽车合作,推进企业重组和结构升级,实现福建汽车产业快速扩张。着力发展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总成及汽车电子产品等零部件,推进车辆零部件地产化,提升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等地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重点建设福州青口汽车城、厦门汽车城、龙岩高新园区汽车工业园、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加快轿车、大中型客车、轻型客车、载货汽车、特种专用车等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益。
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依托福建省汽车工程研究院和东南汽车、新龙马汽车、厦门金龙联合汽车、金龙旅行车等公司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推动厦门金龙、金旅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规模化发展。
重点实施东南汽车三期扩建项目、戴姆勒汽车二期扩建和研发中心项目、福建新龙马微型车项目、福汽集团专用车项目、福汽集团(华擎)发动机项目、福汽集团汽车研究院项目、厦门金龙联合客车节能安全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厦门金龙旅行车中巴生产基地项目、中国重汽轻、中、重型卡车项目、福建龙马环卫装备生产项目、福州获原泰山友车身模具项目、正兴车轮项目、宁德新能源科技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厦门玉柴柴油发动机项目、长汀厦钨电动汽车电机项目等,形成百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打造东南沿海汽车制造重要基地。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船舶企业向闽江口、三都澳、湄洲湾、厦门湾等船舶修造集中区集聚,加速推行现代造船技术,促进重点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重点发展滚装船、海洋工程多用途工作船两大特种船型和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积极拓展特种货船、旅游客船、江海直达型船舶、内河快速船舶等新型船舶产品,发展壮大游艇制造业规模;鼓励和引导中小造船企业组建分段制造和舾装件专业化生产,提高船用起重机、舵机、锚绞机等船用甲板机械和舱室机械配套能力,支持船用钢板、船用电机、船用电缆、化工涂料等一批船用原材料和配套产品发展,壮大生产规模,促进船用低速柴油机等关键配套件项目落户我省,提高本省原材料和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
大力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和港口机械等新增长点,发展海工辅助船、海洋平台供应船、大马力多用途海洋工作船、海洋油气勘探船、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平台、铺管船、海上储油生产船(FPSO)等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以及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和海水淡化利用设备,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提高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分包能力。
着力推进马尾船政重工造船基地一期项目、厦船重工扩建、罗源华东船厂30万吨级修造船、福建冠海30万吨级修造船、泉州船厂30万吨级修造船、福安白马造船厂扩建、龙海国安玻璃钢游艇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三)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节能环保装备
工程机械以厦工、龙工、林德叉车、三明重机、南方路机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延伸配套产业链,培育壮大厦门、龙岩、三明、泉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挖掘机、装载机、叉车、压路机、路面施工机械等五大类优势产品,开发新能源、节能和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新品种。推进厦工挖掘机生产能力和装载机驱动桥变速箱技术改造、龙工挖掘机、三明重型工程机械、晋工工程机械、南方路机履带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泉州奇星挖掘机等项目建设。
电工电器强化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电机及发电设备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和特种专用电机、智能型汽柴油发电机组、中频数码发电机、发电机控制器等。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型、超高压开关柜及节能低耗变压器等。电线电缆发展高电压等级电缆、通信电缆、光纤光缆,汽车用薄绝缘低压电缆和高性能漆包线等。电池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环保新型电池。推动厦门ABB、福州天宇、闽东电机、南平电池、南平太阳电缆、福州大通等重点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福安电机电器、南平电线电缆、福厦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设备主要依托龙净环保、新大陆环保、大拇指环保、丰泉环保设备、威士邦膜科技、三达膜集团、华大环保等龙头企业,构建龙岩、厦门、福州、泉州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技术开发基地,支持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BOT等运作模式,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工业锅炉窑炉、“三废”处理成套设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电子与家电垃圾处理与回收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设备、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龙净环保污染治理设备、大拇指环保脱硝成套设备、新大陆大型高效臭氧发生器、福安高效节能电机等一批项目实施。
(四)智能装备和基础制造装备
智能装备围绕纺织服装和制鞋、食品包装、能源、建材、冶金矿山、农业生产等产业装备改造提升需求,集成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具有分析、控制、执行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智能装备。基础装备中机床以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机床为重点,同时加快滚动丝杆、主轴头、数控系统等机床功能部件配套发展;模具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若干有一定规模、装备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工业机器人开发批量生产产品为传统工业实现自动化服务,到2015年中高档机床和高端模具在省内生产比例分别达到30%。基础工艺发展大型、精密、特种铸锻件,重点发展单件30吨以上的铸锻件和核电等重大工程使用的大型不锈钢铸件,大型薄壁有色金属铸件,采用消失模等先进工艺制造的精密铸件等,在三明、龙岩、福安等装备集中区建设铸锻中心,到2015年我省所需的铸锻件基本自给。基础零部件重点依托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研发高中压液压油缸、泵阀等元件,满足我省工程机械所需液压元件的配套需求。
推动中国北车集团轨道交通、中化集团三明化工装备、三明双轮化机化工装备制造、北车集团(泉州)风电设备制造、福建中铁乾达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盾构产品制造、南平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建阳龙翔巨型轮胎成型硫化机、泉州佳泰数控机床、晋江三力机车园林机械、龙岩龙圣重型机械加工、永定东信机械铸造加工、东元电机漳州风机制造项目等。
三、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
抓住国家组织实施三网融合,新一代网络、北斗导航卫星应用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机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集成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加工组装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一体化转化,培育壮大计算机和网络产品、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品、新型显示产品、数字视听产品、LED和光伏产品等产业集群,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一)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
以星网锐捷、戴尔计算机、新大陆、万利达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厦门、福州、泉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培育和建设具有自有核心技术的计算机、计算机外设、各类终端和网络产品,积极发展手机-电脑一体化产品、适应云计算的云外设、基于“三网融合”的新型数字产品、IPv6产业化相关网络设备等,重点推进台湾和硕电脑、万利达“三网融合”系列新型信息终端、新大陆通讯“三网融合”智能化家庭终端、福州计算机终端设备、星网锐捷网络综合安全监督设备、戴尔计算机及联想移动终端生产项目等,建成东南沿海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二)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品制造
依托福州、厦门、泉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巩固直放站及系统设备、微波通信射频组件等优势产品,大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关键技术以及TD-LTE、4G、宽带无线接入等后续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生产新优势;推进对讲机“模转数”工程,形成数字对讲机及系列对讲终端设备规模生产和配套能力;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应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我省GPS和数据通信产品升级。重点推进莆田光谷光纤陶瓷插芯及光纤连接器项目、三元达4G家庭基站及网关项目、泰克通信WCDMA数字光纤直放站项目、大唐通信设备通信层接入系统项目,着力打造以厦门、福州、泉州为重点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
(三)新型显示产品制造
以厦门火炬、福清融侨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友达光电、华映光电、宸宏电子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承接台湾平板显示产业转移。鼓励骨干企业向TFT-LCD产业链上游延伸,引进液晶面板项目,提高面板前段工艺、LED背光源及背光模组、驱动和控制IC设计封装测试等技术、关键零组件的自主配套能力。突破柔性基板、触控面板等关键核心技术,扩大触摸显示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引进OLED、E-paper、激光电视、柔性显示器、三维电视和微型投影仪等新型显示技术,掌握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巩固液晶显示制造在国内的领先优势。
重点推进闽台合作的液晶面板、厦门天马TFT和彩色滤光片低温多晶硅、友达光电中小尺寸模组、漳州宝诺科技园液晶显示器与数字产品等项目,形成“台北-福州-厦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格局。
(四)数字视听产品制造
以冠捷、厦华、万利达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园区为载体,着力突破数字视听产品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显示模组、嵌入式控制软件、专用软件、数字视听前端和终端产品制造技术,重点发展高清数字电视、激光视盘机、卫星接收机、数字电视机机顶盒、新型平板电视机、数码影像设备等多媒体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集研发、生产为一体,产业配套较为完整的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重点推进万利达数字视听产业园、平潭冠捷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数字视听产品制造业。
(五)LED和光伏产品制造
依托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和漳州、泉州、龙岩、福州等地的省级光电产业园,主动承接台湾LED和光伏产业转移,重点突破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LED领域,重点开发外延片和芯片的新技术新工艺,实现LED模块化生产,拓展功能性照明产品应用领域,提升液晶显示用LED背光源生产技术,大力发展LED集成应用产品。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开发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晶硅、非晶硅薄膜、铜铟镓硒、Ⅲ-Ⅴ族多结太阳能电池制造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提升硅料提纯、铸锭切片、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规模效益,逐步实现光伏相关制造设备省内配套,加速产业化进程。
着力推进福州鼎元LED外延及芯片、厦门开发晶LED外延及芯片、莆田中科万邦LED照明、泉州保利协鑫太阳能极多晶硅、南安三晶硅太阳能电池、泉州钧石能源非硅晶薄膜太阳能电池、三安光电太阳能电池、乾照光电云宵东林电子LED照明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海峡西岸LED和光伏产业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LED和光伏产品制造基地。
四、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造纸、塑料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增强品牌创建能力,促进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增强消费品工业国际竞争力。
(一)轻工业
食品加工业立足我省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制品、罐头加工业、茶叶加工业、休闲食品等区域特色食品制造业。着力培育闽东闽南海产品加工、闽南果蔬制品加工及休闲食品、武夷安溪福安茶叶加工等产业集群,扶持具有现代生物技术支撑的新型食品加工企业,着力发展安全、营养、低热的绿色健康食品,积极开发第三代功能性食品。支持食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食品加工技术与安全装备,特别是快速检验和在线检验设备,建立和完善食品生产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网络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支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传统包装,构建绿色食品先进配送体系,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培育壮大银鹭、雪津、达利、亲亲、盼盼、圣农、古龙、天福、金冠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推进圣农肉鸡及配套工程、旺旺休闲食品、泉州中绿粗粮深加工、武夷星乌龙茶精加工、安溪铁观音茶精深加工、漳浦新华东水产品深加工、东山海之星水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构建绿色食品工业强省。
制鞋业发挥龙头品牌企业带动效应和区域品牌集聚效应,提升福州、莆田、泉州三大制鞋产业集群,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强鞋用材料研究开发,提高制鞋设计能力及水平,壮大品牌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安踏、鸿星尔克、特步、匹克、361度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提升,加快制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国际自主品牌,打造全球最大的休闲运动鞋制造业中心。
造纸工业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和港口优势,推进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进口木材和废纸,加快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实施集团化发展和品牌化扩张战略,培育壮大闽西北林纸一体化基地和闽东南沿海纸业集群,推动造纸工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文化用纸和产业用纸比重,提高包装用纸和生活用纸档次,发展高附加值品牌产品。
扶持南纸、青山纸业、铙山纸业、恒安、优兰发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玖龙纸业、联盛纸业等大型造纸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推进莆田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南安恒利高档生活用纸、青山纸业特种纸、厦门新阳纸业文化用纸等项目实施,建设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造纸工业强省。
塑料制品加工业加强与湄洲湾、古雷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对接,延伸完善产业链,拓展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功能化、复合化、环保型塑料制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福清塑胶管材等产业集群。
(二)纺织服装
以新型高档纺织面料为突破口,以技术改造为抓手,着力推进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技术进步,实施品牌服装带动面料发展战略,建立品牌、研发、生产和流通一体化的快速创新模式。调整化纤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新型化纤原料,加快竹纤维产业化步伐,大力开发高档复合非织造布,拓展产业用、家用纺织品以及高附加值纺织品领域,支持品牌纺织企业发展。大力采用先进服装设计、剪裁、缝制、整烫、后整理以及CAD/CAM电子辅助系统,推动品牌服装业加快升级。
以海天、凤竹、金纶化纤、福建经纬、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利郞、劲霸等一批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大泉州、厦门、福州、三明等地纺织服装基地建设,推动纺织相关产业向三明、龙岩、南平等内陆地区梯度转移。推进长乐恒源纺织高档纺织品、长乐长源高档混纺高支纱、石狮汇龙高档化纤织布、泉州宏远竹纤维产业化、泉州海天运动服装、泉州格来德服饰高档无缝抗菌针织内衣、南纺股份高温环保过滤材料、福维股份高强高模纤维、长汀宏鑫特种纱、泉州海峡箱包城等一批项目,促进泉州、长乐、三明、南平、长汀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三)生物与新医药
充分发挥我省在生物与新医药生产领域优势,加强闽台生物与新医药对接,依托厦门海沧生物医药集中区、福州生物医药基地、三明荆东生物医药集中区、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明溪县“闽西北药都”、柘荣“闽东药城”建设,提升生物医药孵化器功能。重点推进14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4个一类新药进入产业化,加快重大疾病防治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新型诊断试剂、现代医疗器械、化学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福抗头孢类原料药、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厦门万泰海沧、厦门特宝基因工程药物、厦门大博新型金属骨科材料、福建广生堂药业核苷类抗病毒药、三明华健生物中药材提取、南方制药紫杉醇等原料药生产线、明溪紫杉园生物红杉醇产业化项目、浦城正大饲料金霉素等项目建设,构建海峡西岸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推动工业设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外包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融合互动,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物流服务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综合运输枢纽和港口资源,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物流设施建设投资额达1200亿元以上,构建物流运作网络。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推广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的运用,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船货代理、商贸批发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增值型服务和创新型业务,实施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在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群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扶持50家第三方物流示范企业,全力推动福建交通集团、厦门象屿集团等20家重点培育和扶持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建设,建立石化、煤炭、钢铁、汽车、药品、粮食、农资、散装水泥等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发挥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服务支撑作用。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引导鼓励制造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专注核心业务,改造物流流程,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在我省产业集聚地区开设集工业品展示、零售、批发、配送于一体的工业品超市。推进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合作领域从销售物流向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扩展,合作内容从传统的储运外包向代理采购、工位配送、融资监管等新兴服务领域渗透,合作范围从单一物流环节向全程物流和供应链解决方案延伸。制定引导物流业服务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建立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机制,推动10家百亿元重点制造企业物流业务逐步外包,实现30家以上重点工业集中区内的制造企业物流业务整体外包,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融合互动。
专栏7:“十二五”重点培育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 重点培育20家物流企业:叶水福物流(厦门)有限公司、嘉里大通物流(厦门)有限公司、厦门速传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福州胜狮堆场货柜有限公司、中国外运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邮政公司、厦门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发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泰达物流有限公司、福建盛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荣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弘信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福建八方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宏捷物流有限公司、福州市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福建万集物流有限公司。 重点扶持20家物流园区:海沧保税港区、福州保税港区、江阴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前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港口物流园区、福州出口加工区、汇丰杜坞综合物流园区、漳州漳龙物流园、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区、晋江围头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泉州出口加工区、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三明城市物流园区、莆田市综合物流园区、武夷新区物流园区、荣华山物流园区、龙门物流园区、龙岩象屿物流园区。 |
(二)工业设计
以工业产品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工业时尚设计为重点,突出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大力发展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轻工纺织、新材料等研发设计,加快工业设计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研机构、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鼓励企业联合有关高校、工业设计企业建立企业设计中心,支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工业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企业,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加强多种形式合作,通过设计创新,促进工业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建立完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莆田市政府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共建的“中国鞋业研发设计中心”平台建设。提升莆田制鞋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深化闽台闽港工业设计产业合作,推动通讯产品、小家电、照明产品、钟表等领域工业设计项目对接;支持福建轻工业联合会、福州瑞达集团等单位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台湾、香港有关机构联合组建福建省工业设计中心。重点扶持漳州灿坤、厦门路达、松霖科技、拙雅科技等一批工业设计龙头企业,着力培育100家工业设计企业,提升我省工业设计水平。
(三)金融服务
鼓励和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信贷投放。完善银行业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金融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和省级再担保公司的信用增级、分担风险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互信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加快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各类债券;强化保险融资功能,推进保险业介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渠道,拓宽保险资金应用渠道。推进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或开展股份合作,打造福州、厦门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两岸合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建设海峡两岸股权交易市场;支持厦门探索引进台湾兴柜交易机制,推动设立柜台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包括新台币在内的离岸金融业务,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推动两岸银行卡联网通用和结算,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四)科技服务
加快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精细化工、电子产业、生物医药、海洋技术等中试平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福建戴姆勒研发中心、泉州微软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南安市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新罗“6·18”项目成果转化创业园建设。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快发展技术经纪服务。以营造自主创新制度环境和促进技术转移为主线,加快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推广以及节能服务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建立。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检索、分析、测试、计量、数据加工、分析检测等业务,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五)外包服务
支持企业开展多形式业务外包。鼓励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和合同研发外包(CRO),扩大服务对象和业务规模。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扶持一批由制造企业中剥离形成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重点促进制造业商务流程外包、研发设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后台服务外包发展,提升外包业务承接能力,承接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财务管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发挥福建省软件国际合作联盟,福建省软件外包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抱团”结成外包团队,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工业投资区,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支持外包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信息服务及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和项目分包平台的服务能力。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大力开发推广工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产业,着力推动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应用软件重点支持面向工业的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支撑技术开发,引导企业产品向服务延伸,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控制等领域IC设计技术,围绕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光电与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高性能专用芯片设计技术,重点突破平板电脑主控芯片、新一代数字音视频偏解码芯片、高清数字电视专用芯片、数字对讲机芯片等主流电子信息应用领域的IC设计技术。推进“两化”融合服务。支持福大自动化等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应用软件,加强工业软件在我省石化、建材、轻工、冶金、船舶、汽车等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企业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福建IC和厦门IC平台等IC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研发难度和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六章环境保护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随着工业发展加速,与生态安全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加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现,若不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累积性、复合型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着重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加速淘汰落后等方面,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
一、开展绿色低碳生产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把项目建设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提高投资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严控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轻工、冶金、建材、林产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能力。重点推进节能装备、新兴节能材料、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材料、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材料、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设备、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设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设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再生资源制品、再制造产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等应用与利用,降低生产能耗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企业生产运行方式,实现从末端治理向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重点在火电、石化、冶金、、建材、轻纺、煤炭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行业以及污染企业较为集中区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二、施行节能减排专项
注重源头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着力推动工业节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组织实施节能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最优流程等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和实施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定额标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在石化与化学制品、冶金、建材、纺织等重点高耗能产业推动节能技术、设备和措施,重点加快工业锅炉和窑炉等通用设备、电机系统等的节能改造。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建设,积极发展沿海风电,提高清洁能源占比。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对新建、扩建增加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对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制浆造纸、制革、农药、印染、纺织、石化、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及高耗水行业依法严格审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长效机制,制定实施水泥、铁合金、造纸、皮革、印染等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日常监管。
三、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加强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和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水资源消耗管理,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伸产业链,实施循环式生产,强化对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重点支持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化工渣、石材渣等在制造水泥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鼓励脱硫石膏、化工磷石膏等合成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效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支持开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倡导工业节约用水。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强化节水管理,重点抓好纺织、石化、造纸、钢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全面推行中水利回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按照行业、产业、单位面积投资额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率。加强项目用地跟踪管理,严格控制限制性产业项目供地。充分利用荒草地、工矿废弃地等闲置土地,用于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四、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开发合理布局,实施资源环境战略性保护。强化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以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划分和生态环境容量,在加快产业发展过程中引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拟建工程项目合理布局,对在建或已建成的与功能区定位不一致的或可能导致生态功能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应限期取缔或搬迁,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建立行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督促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和管理措施,加快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管理。加强工业项目环保控制。严格环境准入,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行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加强对企业新建、扩建项目节能减排目标的监督管理。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区域产业发展规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利用环境资源,提升区域资源环境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专栏8:“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1.电力行业:在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关停以下燃煤(油)机组: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运行满20年、单机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按照设计寿命服役期满、单机20万千瓦以下的各类机组;供电标准煤耗高出本省平均水平10%或全国平均水平15%的各类燃煤机组;未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各类机组;按照国家要求关停的机组。 2.煤炭行业:继续淘汰资源枯竭、技术设备落后的小煤矿。计划淘汰关闭小煤矿12处,产能54万吨。其中:2011年关闭1处,产能4万吨;2012年关闭2处,产能8万吨;2013年关闭3处,产能12万吨;2014年关闭3处,产能15万吨;2015年关闭3处,产能15万吨。 3.铁合金行业:继续淘汰6300千伏安以下矿热炉。 4.钢铁行业: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 5.水泥行业:淘汰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和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线。 6.造纸行业: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5.1万吨以下化学木浆生产线;石灰法地池制浆设备;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造纸生产线;淘汰幅宽在1.76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120米/分以下的文化纸生产线;淘汰幅宽在2米及以下并且车速为80米/分以下的白板纸、箱板纸及瓦楞原纸生产线。 7.皮革行业:2011年底前,淘汰生产规模10万标张/年以下的皮革企业生产线。2012年1月1日前,现有规格2.8×2.5米及以下的皮革加工转鼓一律强制淘汰。2012-2014年,现有生产规模10万标张/年以上至30万标张/年以下皮革企业,只允许加工蓝湿皮、二层皮,不得加工原皮。2014年底前,淘汰生产规模30标张/年以下的皮革企业生产线。 8.印染行业:2011年底前,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前处理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等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加快调整规模偏小、设备成旧、工艺落后、消耗大、污染治理不力、产品质量水平低劣的印染企业。 |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强化产业政策引导、规划指导,增强规划约束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工业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以及重点项目省、市分级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信息交流和项目协调运作,确保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强规划衔接,重点推进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引导先进制造业相对集聚、有序发展。加强规划评估,搞好规划宣传,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制定相应工作任务和配套政策,形成共同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合力;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经常性评估检查,定期发布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以及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本规划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发展,发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引导作用。
二、强化土地保障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结合《福建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闽国土资综〔2008〕199号)精神,强化工业用地调控与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保障重点项目供地,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根据技术含量、投资强度需要予以优先安排用地,对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各地安排用地指标确有困难的,由省级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加强用地规模集聚,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和沿海滩涂资源,拓展工业发展用地空间。有效整合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鼓励优势特色产业、关联产业与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集聚,并纳入当地城市规划管理。加强用地效益考核,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单位土地投入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沿海各类开发区、十大新增长区域主体园区内工业建筑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6,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应达3000万元/公顷以上,平均产值(或销售收入)应达3000万元/公顷以上,促进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
三、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金融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规模。加大财政扶持,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工业产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等投入;捆绑集中使用省级、市级财政安排的科技费用以及技改、产学研资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进步投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强财政资金使用考核,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效率。落实税收扶持,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允许一般纳税人企业抵扣其购进或自制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加大金融扶持,充分发挥间接与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金融体制创新,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争取国家和省内金融机构支持,优化企业资本形成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等渠道,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股权投资,推进企业资本证券化,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切实做好后备上市企业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努力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壮大“海西板块”;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形式,拓宽筹融资渠道;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引导社保基金、海外资金、民间资金投入先进制造业。引导企业并购重组,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强化风险监控,完善交易管理,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强化人才保障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实施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扶持政策,培养新型产业人才队伍。培育创新人才,实施海西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在全省工业领域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专家和一批省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带头人。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采取产学研对接等方式,推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载体平台”培养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培育创业人才,围绕重点产业、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引导创业人才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海西工研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业团队。培育高技能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示范性实训基地、技能型紧缺人才、企业诊断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强化社会化技能鉴定,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
到2015年企业研发人员达到10万人;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5000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4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30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
五、强化服务保障
继续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服务体系。实施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管理机制,策划生成和推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投资;强化与央企、台企、民企对接,抓住两岸签订ECFA机遇,率先落实早收清单,落实产业发展差别化政策,促进央企、台企、民企对接项目落地,推动临港重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大投资项目滚动发展。加强项目跟踪,对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布局要求、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项目,强化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引导意向项目促谈判、谈判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实施,真正落实专人跟踪管理、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改进项目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产业政策引导、监督力度,抓紧制订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有效控制涉企检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园区服务,加强各类投资区、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商务设施,提升工业聚集能力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工业园区。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强化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六、强化运行保障
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与预测,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把握煤电油运、重要生产资料动态变化情况,提高工业运行调节的前瞻性和时效性。强化电力调度。加强电力运行监控,合理安排机组检修,科学制定调度方案。优化水火电调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配合推进电网建设,力争消除“卡脖子”现象,确保电力供应。强化煤炭调运。加强煤炭生产管理,稳定煤炭生产规模,保障自产煤炭的稳定供应。加强煤炭供、需、存监测,继续执行电煤库存考核管理办法,加强与重点产煤省份和大型煤炭集团沟通联系,建立省外煤炭供应基地,做好应急储备煤炭计划调度。强化油气保障。加强对全省和各设区市市场需求量、供应量及中石化、中石油福建企业、民营批发企业采购、销售和库存情况的监测和预警,确保成品油库存。强化运输保障。加强与各运输部门的联系衔接,协调运输部门做好运力保障,确保重要物资运输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铁路部门沟通联系,协调南昌铁路局继续加大对我省运力倾斜支持,确保煤炭、成品油、水泥、化肥等重要物资运输的需要。
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3700万吨标煤,其中煤炭10000万吨、石油1910万吨、天然气600万吨;电力装机规模达到5200万千瓦以上。
1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首场座谈会,征求专家学者对最...[ 详细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商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工商资讯网 gs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010-56019669;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2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