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为脊梁,海是胸襟,这是福建省地形的人格写照。
三面环山的自然环境,禁锢不住闽人前进的步伐。当历史把目光投向大海,人们豁然开朗。打开海的大门,分辨风的方向,追逐浪的脚步,傍海而居、依海而兴、拓海而荣,世世代代的福建人用勇气和勤劳,创造出开发海洋、与海共生的闽人智慧,伴随岁月时序演进更新。
15日,以“承载人类梦想 驶向星辰大海”为主题的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开幕,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整“装”出发。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这里镌刻着福建向海图强的过去、现在、未来。
依海图兴,勇立涛头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
福建东山岛,东海与南海交汇处的一座蝶形小岛,狭长的半岛犹如伸入海中的笔刷。位于岛东南部的陈城镇澳角村,恰似笔刷的笔锋。
浩海为纸、碧涛作墨,满载而归的渔船、繁忙热闹的渔港、熙熙攘攘的鱼市……一幅向海而生的生动图景,铺展在金秋时节的澳角村。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23年再访澳角。看到乡村发生了巨变,总书记深感欣慰。他感慨地说,乡村振兴还是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得天独厚、底蕴深邃。
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14个……襟山带海的地理特征,赋予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先民自“舟楫之便”获取“渔盐之利”始,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外,以海为途、拓海而荣,海洋活动赓续不绝。
万年前,漳平奇和洞的先民,以泰然自若的姿态和勇气走向海洋、跨越海峡,来自福建强有力的古DNA证据,证实了南岛语人群起源于此;
千年前,“涨海声中万国商”在“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上演,福船帆影点点,穿行“海上丝绸之路”;
百多年前,承载洋务运动救亡图存的希望,福建船政为中国自强之道、复兴之路上下求索;
数十年前,“爱拼才会赢”的弄潮儿,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敞开开放的大门,闯出闽人的智慧、血性与风骨。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占得先机、责无旁贷。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开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率先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
从牵头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展中国特色的自由港发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到要求闽东“耕海牧渔”,念好“山海经”;到提出“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指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再到到省里任职后,反复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一系列开发海洋宝藏的战略思维,让海洋意识愈发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福建海洋事业发展。2014年来闽考察时,要求福建深化山海协作;2021年来闽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今年10月来闽考察时再次寄望殷殷,“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基础扎实、未来可期。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福建始终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
海洋科技壮大创新动能。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清下线,建造全球首艘深海2500米采矿船……众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福建孵化落地。
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加速。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三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7%,初步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3个千亿级集群。海洋经济作为四大经济之一,为福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海洋文化传播出新出彩。涉海理论研究、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宣传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侯官论坛、厦门国际海洋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多元,“海洋文化看福建”品牌体系,彰显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今年7月,锚定“海上福建”建设目标,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勇于“向海求新”、善于“依海图兴”、切实“耕海谋强”,从海洋大省蝶变成为海洋强省,福建风劲帆满。
耕海谋强,逐梦深蓝
福州马尾,闽江口北岸,古朴沉稳的红砖建筑群静静矗立,这是马尾造船厂的旧址。150多年前,马江之畔崛起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拉开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序幕。
距此30多千米的连江粗芦岛上,马尾造船厂新厂建设正酣、捷报频传: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装箱船以及福州首艘汽车滚装船先后交付;2艘79.8米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开工;700TEU集装箱船的坞修项目圆满完成……从这里启航的“探索二号”科考船,作为目前全球最大作业水深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正一次次驶向浩渺无垠的深海,探索未知奥秘。
曾经,中国人的强国梦想从这里出发;如今,经略海洋的福建再启新航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与海的关系,始于渔业,兴于渔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辽阔的海洋就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
秋日暖阳下,宁德福鼎市沙埕港波光潋滟,10万尾大黄鱼抗病新品系鱼苗在水中欢快畅游,翻涌出一道道金浪。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21.3万吨,占全国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刘家富破解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难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徐鹏团队攻坚良种选育,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宁德、大黄鱼育种大步迈入基因组时代。一度濒危的鱼种,重回海鱼养殖头把交椅。
攥紧种业“中国芯”。目前全省建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为种苗供应牢牢守住“基本盘”。
从近海走向深海。距离连江琯头定海村码头东南方向4海里的海面上,一台长92米、宽36米的“大块头”稳稳停泊。它就是半潜式渔旅融合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也是海水养殖业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的“探路者”。
这里配置了自动投喂、捕捞设施,还有视频监控、水质监测、5G通信基站等。平台搭载了光伏发电设备和储能电池,配备海水淡化装置和污水处理设备,实现降碳排放。
2023年,福建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海水养殖产量全国第二,累计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18台,占全国总数超四成。
沿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一路向南,海上风机“追风逐浪”,海上“重器”持续“上新”,积蓄着蝶变的能量——
福州福清,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3万余个零部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关键部套技术世界领先;
莆田南日岛,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让“以电养鱼”“以渔养电”成为现实,1万立方米水体成功投放首批1万尾大黄鱼,同时每年发电量可达1600万千瓦时;
东山杏陈镇,诏安湾一侧海域的滩涂水面,福建省首个滩涂海上光伏电站投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海域立体综合开发,预计年平均可提供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启动;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平潭)等117个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海洋,始终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2023年10月,世界航海装备大会首次在福州举行,推动更多海洋优质项目、优质企业、优质要素集聚,福建进一步释放了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
向新、向绿、向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福建海洋经济内涵更丰,“蓝色引擎”动力愈发澎湃。
人海和谐,联通世界
海面上,冲浪、帆船爱好者弄潮逐浪;沙滩上,帐篷、茶桌井然有序;碧海银滩边,红树林点缀着海岸线;彩虹道上,人们迎风奔跑,烦心事随风飘散。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厦门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
一度杂草丛生、海水黑臭、滩涂淤积的烂海滩,经过综合治理,重生为“高颜值”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靠海吃海的渔民端着金饭碗,吃起“旅游饭”。
在平潭的沙滩上赶海拾贝,在霞浦的夕阳下邂逅光影的浪漫,到福鼎的海岛拍一张清新的打卡照……福建海岸线不仅孕育了海洋旅游万亿级产业集群,更处处演绎着人海和谐的精彩。
要用海,先养海。
“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福建积极营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实施“碧海”工程,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
严守海洋生态底线,福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通知》,编制《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和《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
争取37.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实施“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5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工作,修复滨海湿地面积3.7万亩、防护林0.5万亩、岸线66公里,种植红树林0.9万亩。
全省大规模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升级改造渔排、科学划分区域、推动绿色健康养殖,极大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重建海上生产秩序,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清海答卷”。
潮起潮落中,福建海水水质稳步提升,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1年至2023年,福建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持续高于85%。
走向深蓝,人海和谐。
筼筜湖起笔书写,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厦门实践”不仅唱响国内,其在海域方面的治理模式更是被推崇为海湾型城市治理的国际范例。
11月初,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PEMSEA授予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
与世界对话,共创一个可持续和韧性的海洋,福建为全球海洋治理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以海为“媒”,福建更可以联通世界,筑起对外开放新格局。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对外交流的纽带。
现今,福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增加至208个,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船、油轮、邮轮和散货船。厦门港、福州港吞吐量跻身全球前30大港。全省港口开辟320多条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港口。“丝路海运”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命名航线达132条。
港口兴,则外贸稳。今年前三季度,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领跑外贸。2023年7月以来,福建锂电池出口已连续15个月位居全国首位。同期,出口电动汽车、船舶分别同比增长106.6%、98.9%。
2023年,福建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增加值达7116亿元,占到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总量的11.5%,对福建沿海区域GDP贡献率达15.5%。
理念环环紧扣,实践久久为功。在福建,海不只是一片水域,它是生活,是希望,是未来。福建正劈波斩浪、筑梦远航,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强劲的“蓝色动能”。
1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首场座谈会,征求专家学者对最...[ 详细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商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工商资讯网 gs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010-56019669;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2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