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从2023年到2024年,“新质生产力”备受瞩目。《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入选并位居首位。2024年全国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数字”正全面赋能各行各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
经济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以生产力革命为推动力。
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和铁路的广泛建设为基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电气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无一不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1996年,一句“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的发问激荡人心。当年,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中译本出版,风靡一时。那时,中国虽有了互联网,但人们对“数字化”很陌生。
2000年10月1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上作出批示。他指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建设“数字福建”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省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人才和经济基础,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要选准抓住这个科技制高点,集中力量,奋力攻克。
2001年3月23日,“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召开。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为主体,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有“路”、有“车”、有“货”,“路”“车”“货”要一体化。
“货”,就是数据。“当时习省长问我:你要做什么?我反问他:你需要我做什么?习省长说:我要一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全省的数据。”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回忆。
那时,福建省大部分厅局已建成内部局域网,办公初步实现自动化,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共享程度低。也就是说,“路”“车”修好了,却没有“货”可跑。
2002年1月16日17时18分,随着时任省长、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轻点鼠标,福建省政务信息网正式开通。统一建设全省政务信息网、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等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部署,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统建共享的建设模式,福建开启了一场影响深远并持续至今的数字化转型变革。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坚持以数字福建建设为引领,大胆试、大胆闯,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全面赋能各行各业。目前,我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上企业比例达69.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2.9%,均居全国第三位。2023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对GDP贡献率超53%。
2018年4月22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峰会主题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2000年我在福建工作时,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福建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二)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倡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新的生产要素,我国也成为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
思想解放天地宽。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五类生产要素。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围绕推进数字技术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产业数字化转型,部署数据管理体制改革、市场建设、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实践。
回望23年前“路、车、货要一体化”的重要指示,依然发人深省。当前,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等生产要素高效流转、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路”的堵点,提高“车”的效率,让“货”实现流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数据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
数智赋能,不仅实现企业生产、运输后端的飞跃,也带动产品设计、研发前端的变革。莆田市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识足鸟”测量仪可在15秒内获取54项足部数据,生成适合消费者的鞋型,2小时内实现个性化定制,产品品牌服务附加值提升40%,企业人力、物力成本分别降低70%、20%。
数据已快速融入从科研到产供销等环节,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协同发展,促进整体产业体系的升级与变革。
改革要如何发力?
按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才能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对数据要素而言,则需要破除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等突出问题,从制度层面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全省公共数据汇聚,进一步打破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建成省、市两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汇聚数据总量已超1600亿条,日均数据交换超1.5亿条。
去年1月,全国首例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业务案例诞生于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数据的畅通交易背后,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流通,促成了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
福建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攻坚突破,以企业“想得到就能快速得到、想转出也能快速转出”为目标,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三)
潮起东南,数字之浪涌动全国。
对于我省而言,数字福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优势。今天,以“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福建要在数据要素方面实现领先,可以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上深挖价值和创新实践。
位于福建南安的九牧集团是国内卫浴龙头企业,在其数字化车间,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智慧仓储、设备管理、能耗管理等场景创新应用,使生产能耗降低11%、运营成本降低21%、人均产值提升35%。不只是九牧集团的数字化车间,还有宁德时代的灯塔工厂等相当多的福建企业,都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实现了效率、效益倍数级增长。
专家调查后发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彼此叠加、相互促进、同步共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于工业大省福建而言尤其重要。
的确,当前的福建正处于由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的重要关口。如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跃上新台阶?去年12月,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去年12月4日,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福州召开,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跃上新台阶。
当前,以“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重要的抓手。
其一,要增进共识。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以数据开发利用为引擎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旨在走出一条生产要素高效协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增长路径。
其二,要增强信心。福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有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20个,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或接近万亿元,并拥有4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其三,要找准方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要立足于持续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能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要“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同时,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发展和民生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吹响后,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释放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鲜明信号和坚定信心。
1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首场座谈会,征求专家学者对最...[ 详细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商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工商资讯网 gs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010-56019669;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2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