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逶迤,青山万重。12月3至4日,2024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将在南平召开,全国“双碳”、钢铁工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以构建适应冶金行业发展的碳计量体系,发挥碳计量对碳排放双控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冶金行业逐步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节能环保大会,作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会议,缘何选在南平召开?这就得从南平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寻“碳”向绿说起——
抢跑“碳”赛道
走出高铁延平站,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大厦映入眼帘。
“该中心2023年8月正式获批,落地南平工业园区。”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常务副主任、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明月说,这是全国第四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它的落地是对南平多年来在“双碳”领域创新探索的肯定。
南平地处闽江源头,是福建的生态屏障,是“双世遗”武夷山和国家公园所在地。长期以来,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年来,南平积极落实“双碳”行动,践行“双碳”目标,着力下好“双碳”先手棋,一批典型成果颇受瞩目: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市,首创“森林生态银行”,顺昌法院“碳执行”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碳汇+”“碳能智联”服务试点、绿色金融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早在2022年,中国科学院产业基金、南平国资及地方IT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现更名为: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同年,该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参研单位,成功申报并中标‘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郑明月表示,“可以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标,为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提供了合作基础和技术支撑。”
合作,加速南平抢跑“碳”赛道的步伐。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牵头的“中欧在利用环境和地球观测改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立项启动,旨在通过双方共制标准、共享经验、共研技术,加强合作、互补短板,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助力双方在跨国家尺度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升我国在生态保护和气候应对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该项目是科技部发布的2024年度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中最大的多边国际合作项目之一,全省仅有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夷学院两个参与项目的团队。”郑明月介绍,通过项目在福建、在南平的落地示范,可搭建中国、欧盟及国际组织合作的窗口和平台,并以武夷山为“桥梁”,争取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等荣誉、奖项,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零碳、智慧城市AI、智慧农业等生态产业落地,同时,更好地集合国内外优势智力资源,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高质量发展。
构建“碳”产业
金秋十月,由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研发的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装备,在福州罗源湾开发区的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应用,迈出了科创成果市场应用的重要一步。
时间回溯一年多以前,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工业园区不久后,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便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福建瑞碳光电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制造二氧化碳监测激光雷达等高端装备,迈出了“双碳”领域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作为国碳中心落地南平后引入的‘双碳’领域首个成套高端装备产业化项目,我们团队主要负责碳监测装备的研发和激光雷达产业化工作。”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科技特派员、福建瑞碳光电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振介绍,“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装备是我们推出的一个‘明星产品’,它可以实现半径6000米区域内风速风向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同步探测,可以分辨60平方米的区域二氧化碳浓度高低,并进行碳排放溯源。它的应用,形成了自主的监测方法以及监测的标准,迈出了国家碳监测碳计量产业发展重要一步,也为中国在‘碳’领域方面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掌握标准就是掌握话语权。今年6月,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还“牵手”南平铝业,共同启动了2024南平铝业铝合金碳排放监测计量体系平台建设项目,即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碳排放监测平台,对铝冶炼、铝熔铸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监测和碳计量核算。
“平台项目启动与建设,让我们在应对低碳评价时有了数据的支撑,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升级绿色低碳高端铝合金材料拳头产品,打造高端绿色建材体系,构建完善绿色低碳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全产业链。”福建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路宝坤表示。
从宏观“碳排放”到精准“碳计量”,眼下,南平聚焦把握绿色低碳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依托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优势,组建相关专业团队,在电解铝行业内启动和开展碳排放监测计量体系平台建设的同时,还与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等合作,开展二氧化碳标准气体产业化项目、铁路移动装备碳足迹计量、“零碳站房”改造提升项目等,深度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集聚“碳”人才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领和支撑。
走进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大厦三楼办公区,这里汇聚了一批“双碳”领域的人才,其中,有近九成专业技术人员是“90后”。
“‘双碳’产业是新兴产业,更需要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的加入。”郑明月表示,坚持以高标准构建人才“磁场”,以新方式打造产业“智库”,才能更好实现以人才聚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南平已汇聚国内“双碳”领域140余名高层次人才,包括行业领军人才18人,博士、硕士28人,设立全国首家碳计量事业机构——福建省南平碳计量中心,承担开展碳计量技术研究、路径探索和制度建设。同时,在全省率先推出支持“双碳”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支持“双碳”领域科技型企业设立首席科技官,引进院士专家团队成立“双碳”产业相关的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并设置福建南平国家碳计量创新研究院作为人才周转储备池……
这段时间,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还在有序推进全国首部《碳排放管理员培训教程》的编写工作,积极为系统化、高标准培育“双碳”产业人才,填补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培训与考核评定空白而努力。
“这个月我们召开了教程编写启动会,面向全国征集参编单位,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编审工作,进一步提升教程的权威性与实用性。”郑明月介绍,“我们还广发‘英雄帖’,面向全国征集《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考评鉴定与认定规则评测标准》的共研单位,并根据后续培训工作需求,邀请有资质的机构,共同开展碳排放管理员培训。”
此外,为更好地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助力南平乃至福建“双碳”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去年12月,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学术委员会在南平成立,聘请18位专家组成战略联盟。目前,已成功召开两次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为“双碳”产业研究方向、技术路线、重大项目和学术评价等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咨询意见,切实争取更多研究成果落地转化。
“在即将召开的2024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期间,将同期召开‘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第三次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郑明月表示,借助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学术委员会平台,发挥其在科研、人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好地推进南平“双碳”产业产学研用各环节良性高质量发展。
1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首场座谈会,征求专家学者对最...[ 详细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商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工商资讯网 gs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010-56019669;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205室